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融入职业教育
丁胜实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摘要]201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发布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该计划明确要求,坚持思政课与专业课相融合,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而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未来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关键词] 专业课;思政教育;有效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2016年底召开的高校思政工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因此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有效融合至关重要。
二、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意义
(一)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全社会对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视,通过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领,使学生德技双修,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
(二)专业课中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在教学中,以课程思政的方式,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融入专业课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为后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专业课中的思政教育元素
(一)在课堂中以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事迹为切入点,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热爱工作的职业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样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单是为了谋生,而是为了从中获得欢乐。这也是很少有工匠会去改变自我所从事职业的原因。这些工匠都能够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借着专注和坚守,去缔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他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为此,很多企业试图用高薪聘请他,甚至有人开出几倍工资加两套北京住房的诱人条件。高凤林却不为所动,都一一拒绝。理由很简单,用高凤林的话说,就是每每看到自我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种成功后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用金钱买不到。
(二)通过典型的人物事迹向学生传达“敬业奉献”精神。
在新型冠状病毒肆虐之际,不断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务人员,他们不惧生死,勇往直前,成为时代最美的“逆行者”。在日常工作中,还有很多这样大无畏的医务人员,这些都可以作为课程思政的生动教材。
(三)在专业课教学中向学生传达职业习惯
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他们即将面对的是生命,因此,在教学实践环节中,教师应当向学生强调在进行每一项操作时,都应当严格执行查对制度,操作规范,告诉学生必须保持谨慎的工作态度,严密观察患者的用药反应,否则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四、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一)高校思政课与专业课的融合度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专业课与思政课是“两张皮”,即专业课教师单纯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缺乏思政素材,专业课教师往往感觉课堂思政难以展开;而思政课教师又缺乏与本专业相关的专业知识,思政教学内容与本专业贴合度不够,两者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融合。
(二)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意识不强。专业课教师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讲授专业知识即可,思政教育是思政课的内容,与专业知识无关。虽然学校也开展了公共思政课程,但由于这些课程大多考核形式是考查或开卷考试,学生未引起重视,且教师本身缺乏相关人文素材,导致学生感觉这些课程空洞、乏味,从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三)教师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不高。教师本身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够,加之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过于政治化,导致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课无法进行思政教育,同时也使得学生感觉思政教育假、大、空,内容枯燥乏味,从而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高。
五、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的应对措施
(一)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学生等加强沟通。专业课教师要与班级辅导员、课程其他教师加强沟通,积极探索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加强与学生的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思政教育。
(二)专业课教师改变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教师应当从各个角度出发,积极去探索课堂教学中的思政元素,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全方位育人。
(三)专业课教师应当始终保持学习的状态。“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应当永远保持一种学习的状态,不仅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且更要加强各方面的知识,关注党和国家政策方针的变化情况,唯有如此,才能在日常教学中不断发掘课堂思政元素,提高课堂思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