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征文:
融媒体时代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
路径
融媒体时代是随着信息数量增长和信息技术提升,传者和受者的界限模糊,人们期望通过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话语体系在融媒体上双向互动,使传播格局、舆论生态发生重大变化,由此迎来媒体功能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的客观环境。融媒体时代的主要特征是双向互动性和动态化。其中,融媒体具有大众平台、海量信息等优势,大中小学在开展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过程中可大力发挥融媒体优势,有助于丰富渠道、拓展视野,提升实效性。
一、融媒体时代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融媒体裂变化的传播速度转移了受教育者的注意力
融媒体与数字化技术的更新迭代,使社会个体将信息传到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媒体上,感兴趣的第一级受众进行分享、转发,下一级又有对此信息感兴趣的受众,便接续性传播出去......信息立体化展现的非直线型传播结构形成。凭借数量庞大的社会个体,传播呈现指数级的裂变化速度。由于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本身具有长期性,同时学生需要先在多种活动中形成对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认知,尔后在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等活动中接受熏陶,将内在价值观与核心价值观相对照,才可能逐渐将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涵融入价值体系中,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最后自觉践行。所以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披露,会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但自由开放的融媒体背景下,裂变化的传播速度会引发以下后果:学生未理解一条信息,下一条推送信息接踵而至,浅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也对思政教育中系统理论阐释的接受程度低。融媒体裂变化传播速度迎合学生乐于接受新事物的特性,使他们难以对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漫长培育过程保持应有的专注力。
(二)融媒体分散化的传播主体消减了教育者的引导力
融媒体时代下教育者的引导作用,是指教育者运用融媒体的传播渠道,在培养学生学习和践行主流价值观的能力时所发挥的指导、引领作用。融媒体所带来的海量信息,使学生正确删选信息成为难题。同时,由于融媒体背景下信息的开放性特征,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价值观会通过影视文化作品渗入国人日常生活,尤其是思想具有不确定性和不成熟性的学生群体,易因此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体系有认识误差。这时教育者的引导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思政教育成效。而融媒体时代使得人人可以成为信息的表达者,网红、娱乐明星利用运营技巧吸引学生追捧,而且通过幽默、活泼的话语互动,增强亲和力,在学生群体获得隐性的思想引导权。但其传播的意识可能也夹杂着与核心价值观念相悖的信息。当受影响的学生回到教育者身边时,依然“身在曹营心在汉”,更愿意关注媒体里的网络达人,因而稀释了学校教育者的话语权和主导权,既降低了对学生的引导作用。
(三)融媒体娱乐化的传播内容增加了教育环境的复杂性
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需要清朗的教育环境,因为良好的教育环境对思政教育的效果提升有助推作用。而融媒体时代,许多信息内容带有强烈的娱乐性质:微信、微博、头条等新媒体中的庸俗图文、无厘头的恶搞或夸张表演视频充斥着眼球,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综艺、娱乐节目中的幽默搞笑段子层出不穷,让人应接不暇,多元意识形态交流交锋的趋势明显,主流和异质意识形态形成对冲,这时异质意识形态容易甚嚣尘上,它进一步提升融媒体时代下传播内容的娱乐化程度。因为融媒体快捷的信息发布通道,使得外来异质意识形态不断涌入校内,引起学生纷纷效仿包含异质意识形态的图文或视频,他们以为此类行为是枯燥生活的一味调剂品,却致使大中小学教育环境的“众声喧哗”。
二、融媒体时代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一)依托融媒体阵地,提升学生理性认知
正向的舆论环境利于学生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价值观,而歪曲的舆论环境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建设的目标是立德树人,要求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理性认知,需运用后者引领认知方向。而正向的舆论环境的建设需要依托融媒体阵地,规范传播秩序:其一是做好信息源头管理,设置信息传播负面清单,除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向不一致的信息,均可传播;其二是做好信息流通的过程管理,通过重视专业化媒体队伍的配备,及时引导网评,防止信息传播过程的曲解:其三是做好信息反馈管理,融媒体可开通大中小学信息监督的渠道,从而使其为正向舆论环境的建设和发展建言献策。通过信息源头、过程、反馈管理,也为学生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向指引。正向化舆论环境的建设也需要发挥议程设置的功能。由于议程设置可实现“通过反复报道某类新闻,不断强化某类话题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因而融媒体应主动出击设置议程,让多个媒体相继报道与主流价值观相关的信息,提升其在学生心目中的重要程度,也形成融媒体传播的强大攻势,使不良信息的影响力减小,从而营造校园正向化的舆论环境。
(二)运用融媒体资源,促进学生情感认同
正如机械上“不同事物之间要有共同的基础、轴心和频率才能通过共振形成共鸣”。可见,来自不同领域和方面的信息需要具有共同的属性和特征,才能共振交融,实现认知认同。因此,有必要在经验层次上整理信息,提高其文化内涵,以满足交流共鸣的需求,实现认同的可能性。而加工经验层面的信息,提升其文化底蕴,关键在于挖掘信息的文化内涵。在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情感认同中,首先,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而融媒体背景下,可运用融媒体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富强、民主等主流思想进行重新阐释,赋予新内涵。学生从传统文化中获得精神共振,使他们在思考主流价值观的来源时,脑海里浮现的是年味、剪纸、艺术、古诗词等系列文化价值观形象,同时也在此寻根过程中,强化学生认同内容,积淀传统文化情感。其次,挖掘校园特色文化的内涵。校园里的精神、物质等文化,均蕴涵着校风、学风等,是校园特色文化高度凝练的表现形式,因而需要校园运用融媒体资源,开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文化建设、活动宣传,在此期间充分挖掘校园文化的新内涵,深化内容深度,提升校园特色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助力后者悦纳、赞同前者,激发情感认同。
(三)借助融媒体平台,推进学生自觉践行
面向学生的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者担负着传播文化知识、传承社会文明的重要使命,因而由他们以培养学生自觉践行主流价值观为目标,借助融媒体平台,促进学生崇德向善。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大中小学加强对校园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训,培训完后,学校让他们引导学生正确阅读,了解阅读的重要性;第二,举办线上读书会。校园图书馆的推广工作者在平台上精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选题,精心组织和开展读书会,也利于帮助与会者树立阅读意识;第三,树立阅读典型。在平台上组织阅读评比活动,选树阅读典型。典型被选出后,图书馆推广人员可对他们进行培训,助力其传播积极的价值观,例如,阅读典型以经典导读为载体,以讲座为宣传形式,帮助其他学生培养阅读习惯。将社交网络、媒体信息平台与经典导读、阅读推广工作相结合,帮助学生唤醒阅读认知,逐渐树立阅读意识,落实行动,培养阅读习惯。在此期间,通过吸引学生的持续关注,可强化其对主流价值观的赞同、悦纳等肯定情感,于无形中排除校内外异质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加深认同,最终自觉践履国家的主流价值观。
备注:此文在2023年咸宁市首届“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征文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